外交元老柯华(林常德)

来源:比干庙景区官方网站 | 浏览量:4613 | 发布时间:2013-08-03 11:01:02

外交元老柯华(林常德)

     2007年岁末,我去报房胡同采访柯华大使,并送去我参与主编的《见证奥林匹克》一书,该书中的一篇《乒乓使者到几内亚》就是他提供的。我开玩笑说道:“柯校长还记得我吗?”他笑答:“名字记得,模样记不清了。你要知道,我刚刚过了92岁生日。”我打量着他笔挺的腰板儿,稳健的步态,听着他从容的叙说,与35年前同在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时无大差异。谁能相信这竟是一位迈向百岁的老者呢!

  见证香港回归

  话题是漫无边际的,但老人最先谈到了香港回归。他说:“我参加香港回归庆典归来,家里两盆蝴蝶兰,一盆花朵雪白,一盆桃红,开得舒心,开得灿烂,一如我的心绪。”

  柯华回忆道:“记得少年时,学校墙壁上‘还我山河’、‘勿忘国耻’的大字时刻提醒着人们。‘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成了全中国人民的呐喊。我们这一代人有幸参与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有幸亲眼目睹香港失而复得,太值得自豪了。”

  回忆之舟溯流而上,柯华说,1978年9月16日,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出使英国。英女王派她的典礼官用一辆四轮马车接我去白金汉宫递交国书。宝马雕鞍,马蹄声声,显赫庄严。然而我却想起了中国第一个出使英国的郭嵩涛。那是一次怎样的出使?他是专为“谢罪”而去白金汉宫的。郭一向恃才自傲,对当时红得发紫的曾国藩都不肯买账。但在国势衰败,朝廷孱弱的形势下,被迫低下高贵的头,担当去伦敦“谢罪”的屈辱使命。现在,我高昂着头,坐在女王派来的贵宾车上,才真正感觉到“换了人间”的滋味。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时明确表示,中国要在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愿意同英国谈判解决这个问题。不久,柯华受命,广泛接触英国各界,开展对香港回归的解释、宣传以及谈判工作。

  在英国,有许多中国的老朋友坚持英中友好。年逾古稀的前首相麦克米伦、欧共体前主席(丘吉尔的女婿)索姆斯勋爵、前首相希思·卡拉汉、外交大臣卡林顿、国防大臣皮姆等都认为,英国政府应该把香港主权归还中国。但也有人主张,归还后中英共同管理一段时间,当然也有人担心香港被“演变”。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因马尔维纳斯群岛爆发战争,英取胜,撒切尔夫人成了英雄,并决定访华。

  在撒切尔访华前,柯华为她举行宴会。撒切尔表示,知道中国有关政策,希望在访华前,再进一步讨论,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在随后的讨论中,双方各执一词,英方尤其不愿提“主权”这个词。在同香港总督尤德和前总督麦理浩的讨论中,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他们二人几乎同时说道:这样争论下去,达不成协议怎么办?柯华微微一笑,淡淡地说:“这也好办,你们不是出兵马岛了吗?那里距离英国本土9000多海里,中途无法补给,飞机只能空中加油,但你们还不是去了吗?而香港距离英国只有8000海里,沿途补给方便,你们不妨也试一试。”二人一下子愣住了,等回过神来,都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对中国,只能谈判。”

  1983年2月,柯华任满回国前夕,应伦敦、曼彻斯特、约克郡、新堡市等华侨、华人的邀请,出席他们的欢送会。他在讲话中,反复申明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星岛日报》大字标题为“中国大使柯华透露:中国领土不容分割,前途看重港人治港”。报道称:“柯氏透露,英国曾要求把统治香港的时间延长15年、30年甚至50年,中国政府坚决拒绝。柯氏斩钉截铁地表示,1997年6月30日,英国政府就要离开香港,一天也不能延长。”

  3月3日,当柯华就要离任回国前夕,撒切尔夫人给中国领导人的信称:不反对中国以自己对香港拥有主权的立场进行谈判,从此中英双方谈判出现转机,1984年12月19日,双方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在外交中能“体谅朋友”

  6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局面尚待打开,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还不是很多。在柯华去几内亚赴任大使前,周恩来总理亲自与他谈话:在我们的外交工作中,要彻底、干净地消灭任何大国沙文主义。要反帝国主义国家之道而行之,十分尊重那里的人民和他们的领袖。柯华深感担子沉重,他如履薄冰,开始在非洲开展工作。柯华学的是英语,但几内亚讲的是法语。为了工作,他不得不重新学习法语,每天坚持学一小时,持之以恒,几年下来,他已能够用法语做一般性的交谈。一次,因事情紧急,要立即与杜尔总统面谈。刚好当时翻译不在,他只好自己用法语直接与杜尔交谈。虽然不流畅,但解决了燃眉之急。

  中国第一次获得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之后,由体委副主任黄中率领教练王传耀、冠军容国团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几内亚。使馆为代表团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柯华大使邀请几内亚外交部长等高官到使馆出席招待会,并观看乒乓健儿的精彩表演。各国驻几内亚的外交使节及友好人士都已到了中国大使馆,但几内亚的官员们却迟迟未到。当招待会刚刚结束,几内亚外长率领一群政府官员匆匆赶来。他们没有任何客套,直截了当地对柯华说:“我们非常想看世界冠军的表演。”柯华二话没说,二次招待会又鸣锣开始,摆杯盘,上茶点。容国团和他的队友们不顾疲劳,重新挥拍上场。临别时,外长对大家说:“对不起,因政治局临时召开紧急会议,我们来晚了,请原谅。”

  柯华理解,一个刚刚独立的国家,百废待兴,许多制度都有一个逐步建立和健全的过程。更何况在他上任前,周总理对他讲的话已在他的心里扎了根。后来,柯华在与几内亚的朋友约会时,对方也有失约的情况,柯华都表示理解。在周总理访问几内亚,得知上述情况时,称赞柯华能 “体谅朋友”。

  在菲律宾任大使期间,他除了做官方工作,还十分关心当地的华侨和华人,甚至关心他们的婚丧嫁娶。他曾亲自为他们做媒,也曾亲自到灵堂前为普通的爱国华人、华侨吊唁。许多华侨、华人说:“共产党够朋友,重人情。”

  在英国任大使期间,柯华不仅参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同“铁娘子”过过招,还很注意调查英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民俗等方面,尽量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报回国内。他曾就英国资本主义当前的情况写报告给国内,外交部的一位负责人说:柯华是驻外使节中,第一位说“帝国主义不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

  牵头四国建交谈判

  当1960年7月2日,柯华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参加加纳共和国成立庆典时,受到恩克鲁玛总统的接见。交谈中,恩克鲁玛总统直率地谈到希望加中建交,柯华便问:“什么时候建交合适呢?”对方回答得很干脆:“立即。”并指示其外长立刻同柯华商谈。外长阿科·阿杰依顺手撕下手边报纸的边条写起来。过了一会,建交公报稿拟好了。柯华看后,建议增加“加纳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外长一字不差地补进了公报。形成这样一份简单快捷的建交公报前后不到15分钟,这在各国建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7月5日,两国在各自首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十几年后,柯华出任了中国驻加纳大使。

  当1960年4月22日马里共和国宣布独立时,国内立即给在几内亚任大使的柯华发去指示,争取尽早与马里建交。但种种迹象表明,中马建交时机尚未成熟。马里总统在致电周恩来总理的同时,也向台湾当局致电。台立即表示承认马里,并派“使节”到达巴马克。柯华分析,马里刚独立,需得到多方承认,特别是联合国的承认与接纳。而台湾当时还占据着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柯华首次访问马里虽未达成建交协议,但为中马建交做了不少铺垫工作。9月29日,联合国大会接纳马里共和国为会员后,10月4日马里总统即致电周总理,声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同中国建交,同时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并邀请柯华再次访问马里,商谈两国建交事宜。10月22日柯华到了马里,马里总统穆迪博·凯塔接见柯华时说:“阁下前次访问巴马克,我没能见你,因为当时我们要力争减少阻力,以便顺利进入联合国,希望你能谅解。”并表示希望立即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柯华亦表示了同样的愿望。第二天,两国举行建交谈判,进展十分顺利,很快达成一致。

  1975年,柯华受命同身为菲律宾驻日本大使的罗慕尔德斯进行建交谈判,双方在主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此前的数年内,双方已有数次接触,为此次建交谈判做了准备和铺垫。6月9日两国签署了中菲建交公报。柯华作为中国首任驻菲律宾大使到达马尼拉。

  1975年6月17日,柯华按中央指示,同泰国驻美国兼驻联合国大使阿南进行建交谈判。由于地缘关系,泰国对中国疑虑较多,建交谈判比较艰苦。由于柯华在一系列问题上,反复阐明中方立场,打消对方的疑虑,才使得谈判能够顺利进行。7月1日,中泰两国建交公报签署。

  柯华是新中国外交部最早的4位司长之一,其他3位司长是黄华、龚澎和龚普生。柯华是外交部首任礼宾司长。使他终生难忘的是,他任礼宾司长刚几天,周恩来总理同他第一次单独谈话的情景。事情起因于1955年初,当时印度驻中国大使小尼赫鲁要周总理的电话号码,说要直接同周总理通话。此事属礼宾司首次经历,经商议,婉言谢绝对方并表示可以转达,但对方执意不肯。无奈只好将此事报告总理办公室,总理办公室同意礼宾司的处理意见。当总理知道此事后,很不高兴,便把柯华叫到办公室,总理告诉柯华:“毛主席很重视发展同印度的关系。我曾经跟印度驻华大使讲过,他有事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总理强调说:“外交无小事,遇事多请示。不像你当市委书记,那是一方诸侯,权力大得很,许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而外交上每件小事都疏忽不得,都关乎国家大事。”

  柯华还曾被任命为首任西亚非洲司司长和首任非洲司司长,他对这两个司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全部心力。

  为经济发展发挥余热

  1937年抗战爆发后,柯华告别了燕京大学,参加八路军。他最先到了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政治部主任兼宣传部长陆定一面对这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22岁大学生,喜不自胜,但首先关照他说,为了革命及家人的安全,建议他改名字。柯华原名叫林常德。柯华应道:“改一半行吗?”回答:“可以”。他从可字受到启发,随口说道,木加可做姓吧,至于名字就叫中华的华吧!就这样柯华的名字产生了,一直沿用至今,而他家乡潮州的柯姓同乡会竟然也心甘情愿地吸收他为荣誉会员。

  17年后的1954年,柯华踏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当上了一名职业外交官,一直到1995年离休。他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工作了41个年头。

  离休后的柯华并未停歇,他利用余热,继续为祖国为家乡建设垒砖加瓦。粗略统计,经他介绍引进的外资和国内融资额可达数亿元之多,但他却从不为自己捞一点好处。他帮北京某啤酒厂引进外资一亿多元,厂方要给柯华20万元介绍费,他悉数捐给该区的一所小学,购置电化教育器材。

  后来,柯华曾同许多朋友讲过,我们理应为国家经济发展出谋献策,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决不能谋取私利。

 
     ( 2008-04-11 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