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比干庙景区官方网站 | 浏览量:3203 | 发布时间:2014-01-13 22:26:19
近代“比干祭”追忆
李伯寰
关于比干的故事,流传甚广。尤其在豫北卫辉等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因为比干忠骨埋葬在汲县(今卫辉市,下同),所以,汲县百姓对比干特别崇敬,历来都是用祭圣贤的最高礼仪,每年分春、秋两次来纪念他,历久不衰。其原因何在呢?《尚书•微子》载有微子(名启,帝乙长子,纣王庶兄),箕子(太师),比干(少师)共同谋国的一段记述:大意是说微子看到殷之将亡,去请教箕子、比干说:“纣王荒淫暴虐,不理朝政。如今上自卿士,下至小吏,都不务正业,强取豪夺,受害的人无处伸冤,坏人的不到惩罚,我们的祖先成汤,辛勤治理的有显赫成就的国家,眼看就要被他断送,我不能及时帮助他也有过失。现在谏诤他治理天下已经无望了,难道眼看着我商殷就这样灭亡吗?请告诉我,应如何来处理这种局面啊!”箕子回答道:“纣王他天不怕,地不怕,不听圣贤言,老城人被弃逐,当官的横征暴敛,下民仇视官家,上下交恶,这都是他疏君子、近佞臣,君臣同恶相济、倒行逆施所遭致的恶果。我看这不能怪你。殷有国难,我也应该负责。但是,我决不会向他国称臣。我必定要在国内应付残局。可你就不同了,你身为商朝的宗伯,掌管宗族内务和王族谱牒,必须到别处去躲避。才能持续我商殷对祖先的奉祀不致断绝。将来率领商殷家族和百姓保全宗嗣。这件最重大的责任就要由你来承担。”又说:“我原来看你是长兄,并且贤能,劝帝乙立你为嗣,帝乙不听,反立了子受(纣),他对此事怀恨在心,要置你于死地,所以你必须走”。这是箕子说明微子必须去国,而自己决定保国的道理。也是箕子对应付国难危势所持的态度。可是比干为什么一言未发呢?我以为这是他已然抱着以死强谏,虽死无怨的决心。这在他既不叛纣,也不降周的行动中可以证实。决心既定,又何必徒托空言。所以后人评他三人“为国为民,各安其心。爱国之心,殊途同归”。孔子称“比干为三仁第一。”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首先为其封墓。魏孝文帝为其建庙。唐太宗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烈公”,崇其墓,修葺祠堂,命州县官春、秋二时祀以“少牢”。明、清两代帝王对其庙(墓)多有修葺。可说是帝王将相,名彦贤哲,黎民百姓都对比干无比敬奉,得飨祭祀历三千余年而不衰,而且不断发扬光大。我想这就是比干刚正强谏,爱国亲民的精神感召吧!今值比干3089诞辰之际,谨将2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汲县各界人士祭念比干,以及在此期间曾经发生过与比干庙有关的故事追忆叙述,以期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汲县百姓对比干爱戴之深情厚谊。
往岁,每值比干诞辰,地方政府便召集各界组织人员参加祭奠。礼仪由比干庙道长筹备,县长主祭,已成定例。民国初年还是行跪拜礼,设香案,供三牲,由道士奏礼乐。气氛肃穆庄严。以后就改为鞠躬礼了。
比干庙道长秦理桐(俗家是本县北马市街人)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精研中医,常为香客、百姓施诊施药,受到尊敬。他住在白云阁(吕祖庙),主持汲县道政,各道士庙院皆受他领导。清末民初,卫辉知府、汲县知县、汲县籍在外居官者,如韩培祺、樊庶、奎印(星潭)、王锡龄(雨珊)、王静润(用吉),还有名医潘毓泉等,都常到白云阁(或比干庙)举行诗(酒)会,切磋道教经典或探究医理,间或亦作扶乩(音恋)游戏,与仙人吕洞宾作沙盘诗会,或向其索要书画等活动。颇呈一时之盛。对于祭祀比干,他们都乐于支持。这段时期“比干祭”是非常兴盛的。
民国20年(30年代初)前后。有人谋夺比干庙产,那时比干庙约有十顷土地。道长的生活、比干的祭祀、庙(墓)的维修等项开支,全赖地租维持。如果庙产被夺,经济来源断绝,比干庙必难保全。这是关系到比干庙(墓)存亡的大事,必须据理力争。于是秦理桐在友好支持下,去南京告了“御状”。那时恰值林森(号长仁,字子超)出任国民政府主席。秦理桐向林森呈控了比干庙产事,并附呈了庙藏《林氏祖牒》。秦理桐寄宿在鸡鸣寺内,在那里邂逅游方道士王若人(人称王老道,山东籍)。王年轻有为,毛遂自荐助秦理桐打这场官司。官司打赢了。秦理桐拿到了胜诉裁决之后,念王若人相助之功,即邀他同来汲县,将他安置在比干庙助理庙务。从此,王老道整顿了庙产和地租,修葺了庙宇陵墓,修整了碑碣,栽种了平顶柏,繁殖了无心草,使庙貌焕然一新。王老道与佃农及附近村民和睦相处,人际关系十分融洽,比干庙得以再度兴盛。秦理桐对保存比干庙(墓)及林森及其族众来汲县寻根祭祖立下了汗马功劳。
过了一年,林彝爵(林森胞弟)代表林森和福建西河林氏宗亲前来汲县祭祖,途径开封时,河南省政府民政厅、教育厅都派了代表随来陪祭。这是首次由国民政府主席(也是林氏后裔官位最高的)派的代表亲临主祭。秦理桐在汲县政府和地方各界人士的大力协助下,为这次祭典作了充分准备。这次由林彝爵主祭河南省民政厅、教育厅官员陪祭,以及汲县各界代表与乡民参加的典礼,由汲县县长褚怀理司仪。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参加人数之多为历来所未有。现就记忆所及,将参加祭祀的乡彦姓名列下(见后)
林彝爵来汲县祭比干以后,林森及其家族决定拨款在比干庙筹建‘国粹大学’(暂定校名),因为建立一所正规大学院校,事物繁多,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作各种准备工作,决非一蹴可就之事。建校方案、规划虽已草就(计划开辟比干庙附近纵深十华里之内土地作为校园基地,并且在平汉铁路旁、距比干庙很近的西南庄设火车站),不料日寇挑起“芦沟桥事变”,终使建校之计落空。今日思及,仍深感遗憾。
林彝爵向其兄林森禀报来汲祭祖情况时,盛赞汲县官民及道教对比干的崇敬和对陵庙的爱护。又为了争取汲县官民对建立国粹大学」之助力,经林森转请蒋介石向参加比干祭典,规划、勘测校址等事务的汲县人士赠送肖像。那时蒋介石正在推行“新生活”运动,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兴旺”的口号(实际是为反共制造舆论),就借林森纪念太始祖比干之机,行其个人崇拜之实。翌年(1935)林彝爵再次来汲县祭祖时,竟带来了蒋介石题款盖印的像片若干张,分送给地方人士,先父兴周公历年参加比干纪念,并曾参加 国粹大学」的筹建工作,所以也收到一张蒋的戎装肖像。上款题兴周同志留念,下款题蒋中正赠(赠字上盖有朱印)。
“七七事变”汲县沦陷后(1938年),日伪汲县政府,仍沿旧例,照常举行“比干祭”。国民党汲县政府在日伪进入汲县境内之前,曾短时间驻在比干庙内,战乱岁月,对庙(墓)也起到了保护作用。1940年王老道不辞而别,林氏后裔林世忠、林元凯父子曾先后协助秦理桐再传弟子梁振岭守庙看管,也做出过贡献。1943年汲县旱蝗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外逃求生,地方治安欠佳,比干庙虽然暂时冷落,而庙(墓)幸无损坏。抗战胜利后(1946年)秦道长羽化,比干庙在其弟子范成滇及村民共同保护下平安无事。据传:解放战争,解放大军过境时,林彪也曾进庙向比干塑像致敬。
今日比干庙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并拨款将庙(墓)整修得空前完美,还拨专款修筑了专线公路,前来瞻仰和祭祀的林氏后裔和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建议比干后裔,继承先人遗志,在比干庙筹建学校和纪念馆等,以发扬比干文化。比干精神,永垂不朽!
历年参加“比干祭”的乡彦姓名:
潘莹轩 潘在民 潘祝三 潘屏之 梁知堂 梁荷生 冯品青 冯庆余 冯恩波 冯承之 冯定夫
崔义轩 崔振武 俞贡璋 俞葆初 王丹铭 王雨珊 王用吉 吴明五 杨澄清 俞心斋 孙荫梧
刘滢甫 李绍文 赵叔阶 徐世芳 唐星阶 吴仲平 程伯平 席蔚轩 席凌阁 魏厚生 段志国
介景福 张捷三 高荫午 唐明泉 赵 景 焦焕文 于耀周 雷国重 徐伯荫 徐树桐 徐莲青
吴缉熙 雍光甫 张国儒 王瑞五 查长年 罗仰久 段培初 段石佛 段崇修 刘焕文 潘毓泉
潘少梅 潘子长 陈井庭 耿良卿 何鹤平 孙述之 杨仲伦 徐伯辰 张谷青 郭景颜 张景韩
王筱吾 王炳程 李湘岑 李祥麟 李旭桥 张赐公 吉子高 吉鸿逵 方春台 张荫泉 张润身
李慕陶 吴凤楼 王江洲 赵长岭 赵粹甫 赵衡轩 林世忠 林元凯 王栋岑 张幼泉 李柏岭
张贤丞 宫梦环 万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