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比干庙

来源:比干庙景区官方网站 | 浏览量:4604 | 发布时间:2013-08-03 14:42:01

比干庙

        壬午菊月,金秋送爽,全省史志界的精英们由新乡宾馆驱车东北,赴比干庙参观,车队前有警车开道,后有警察护航。车上导游小姐是一路解说一路歌,精英们是一路欢笑一路醉。
        中午八点一刻,比干庙前的广场上,由卫辉市政府主持的欢迎仪式在一片掌声中精彩结束。之后,精英们在卫辉市领导的陪同下徒步缓缓进入比干庙游览区。
        比干庙,位于卫辉城北7.5公里比干庙村,濒临京广铁路和107国道。放眼北去太行隐约可见,抬腿迈步一条黄土岗绵亘在脚下。庙区红墙环绕,松柏相间,青砖绿瓦,碑石林立。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比干庙,是周武王为纪念比干在灭商建周后首先为其封墓,五百余年后,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因墓建庙。此后的1500年中,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明孝宗都曾下诏对比干庙进行维修,清朝又有所增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修葺,现今的比干庙,占地130余亩,庙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院落,主要建筑依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
        混凝土浇铸的高大巍峨、古朴壮观的牌坊前神道两侧,各类石刻吉祥物应有尽有,有序地排放在绿茵之上。
        由牌坊,经神道,绕过汉白玉比干雕像,迎面巍然矗立着一座高三丈、宽五丈绿色琉璃瓦覆顶的高大影壁,影壁正中镶嵌着由24块方砖组成的构图精巧、色彩绚丽的绿色琉璃花卉。
         影壁背对的是高大的山门。仰观山门,为新近恢复的九脊歇山式,造型典雅庄重。中上方悬一匾额,隶书“殷太师庙”。山门前两侧立两尊高大的石狮,这既表示王权的神圣,又显示主人身份的高贵。居门东侧的为雄,其左蹄下踏着一个球,俗称“狮子滚绣球”,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统一寰宇的象征;居门西侧的为雄,其右蹄下挽着的却是一只小狮子,俗称“太师少师”,寓意子嗣昌盛。山门以内,有东西相对的两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配殿,陈设有吟咏比干的诗画书法以及各林氏宗亲组织寻根祭祖的纪念物。
        二门为硬山式建筑,门两侧立有两尊石雕“朝天吼”。二门有坊,坊内有晋阳崔承灏题的“谏臣极则”四字。左右两侧镌有一联,上联是:主德谏难回,当此亲离众叛,欲尽如微子去,箕子奴,无以激亿万人忠贞之气;下联是:臣心剖不死,即此血溅魂飞,且将以周日兴,殷日衰,上诉主君六七陟降之灵。跨入二门,两旁是碑廊,细心浏览,共86通,有裁构整齐,气加凝整的汉分隶楷;有笔互方圆,瘦硬峻峭的魏碑珍品;有苍劲浑厚,势若龙蛇的大草、狂草;有潇洒疏润,百看不厌的真楷……百姿千态的字体,大都出于历代帝王、将相、官吏和著名诗人、学士的大手笔。这里最著名的有两通,一是北魏孝文帝的《吊殷比干文》碑,也叫太和碑。原碑为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立石,久佚,现存的是宋元佑五年(1090年)九月,吴处厚重刻之石。碑阳额篆书“皇帝吊殷比干文”七字,碑文正书28行共728字。碑阴是吴处厚所撰“碑阴记”,由林舍楷书成丹。碑文字体外形方正,笔画瘦硬,笔势峻直,布排森严,为魏碑中的极品,素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明君,太和十八年,他南巡途中,专程到比干墓祭奠,传说他离比干墓还有一里多远时,便停住车马,命君臣一齐徒步走向比干墓。离墓还有几十步,他便嚎啕恸哭,众臣们也都感动得泣不成声,行至墓前,他带领文武大臣在此举行了最隆重的“太牢”祭祀之礼,挥笔写下了《吊殷比干文》来警示自己及众臣,并下诏为比干建祠修庙。另一通碑是唐太宗十九年(645年)立的《祭殷太师比干文》碑,又称《贞观碑》。该碑气势轩昂,铭载着唐太宗追封比干为“太师”,谥“忠烈公”的诏文。传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伐高丽途经比干庙,亲临墓地,举行了隆重的祭祀礼,还亲手为比干封墓,命拨专项银两修葺祠庙,并规定各州县春、秋二时以“少牢”之礼祭祀。
        越过三门,迎面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九脊歇山式正殿。该殿掩映在松柏交织的浓荫中,飞檐上刻有逼真的兽头,红、黄、绿三色琉璃瓦,光亮夺目,异彩纷呈。门楣上有横匾一块,上刻有慈禧太后所书的“取义成仁”四字,殿内中央竖立着高大的比干泥金塑像。该像神态端庄,衣带飘逸。塑像上方有“三仁第一”匾额一块。殿前有三间卷棚式拜殿,殿上方有光绪皇帝所书的“丹心千古”横匾,正殿中为府官以上官吏祭拜的地方,拜殿为县官以下官吏祭拜的地方。东西两厢配殿为硬山式建筑,东配殿供俸着比干之子林坚公、河南光山林氏之祖林放公、福建莆田林氏之祖林禄公;西配殿供俸着林绿公二十二代孙女妈祖林默娘。
        正殿前的庭院里,露天林立着许多珍贵的碑石和精美的石雕,显示着该庙的兴盛与繁荣。最珍贵的是元朝延祐四年(1317年)十一月元仁宗立的《比干祭》碑,又称《延祐碑》。它是一座高大 的龟驮碑,上面记载着元仁宗为比干修祠塑像的史料。另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御制石碑,碑上刻有乾隆皇帝祭奠比干的诗文。除此之外赞颂比干的诗词刻石还很多,可称琳琅满目,绝大部分是历代各级官员和文人墨客来此瞻仰时,有感而发,挥笔而就的即兴咏史诗。
         正殿东南角有一口重3000多斤铸造粗犷、古锈斑澜的大铁钟。传说,距此南边10里的吕祖庙也有一口与此相同的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现之时,两庙的老道们击磬撞钟伴诵念经,钟声悠扬,十里相闻。两钟只要有一钟先鸣,便产生共鸣,所以当地流传着“北边撞钟南边响,南边撞钟北边鸣”的佳话。
        绕过正殿,便见有一石碑坊,名曰“丹心坊”,为明代建筑,坊上刻“日月托心”四字,寓意比干精神与日月同辉。坊柱上雕有一联:“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寓意比干与江山社稷共同存在。
        越过石坊,就是比干墓碑亭,亭内立着一块墓碑,上刻“宣圣真笔”四字,下边则是大圣人孔子用剑为比干墓刻的墓碑,碑上刻着“殷比干莫”四字。传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多岁时,带着徒弟来到卫国,途经牧野(今河南卫辉)时,坐的车子突然坏了,他问徒弟们这是什么地方,弟子们告诉他前边不远就是比干墓,孔子惊讶地说:“啊,是仁人之墓,快快去祭拜”。孔子带领弟子癸拜毕,又让子贡取过剑来,奋臂在石块上疾书,只见石块上火星闪烁,叮当作响,一会儿便被他凿出了“殷比干莫”四个篆书大字。“莫”和“墓”在古代是通用字,可是,后人却说孔子是借地为土,故意把“墓”字写成了“莫”,意思是让比干永远扎根在故里这块大地之中。到了明朝,南方有位好为人师的巡府路过这里,他看到这块墓碑的“墓”字写成了“莫”字,便哈哈大笑,讥笑孔夫子写了错别字,遂即对后边的随从说:“今天我改正一下这个字,我就是孔圣人的“一字之师”了。他便把“莫”字下边刻上一个“土”字。刚刻好,天空乌云翻空,雷声大作,这位巡府填上的“土”字又被轰掉了,当场吓得他连连作揖叩头:“小人有罪,圣人宽恕,圣人宽恕”。
        墓碑亭后即是比干墓,墓高20米,占地5亩,整个墓冢在天宇下,显得高大。墓的右远方是太行崇山峻岭,左侧是横亘的一条黄土岗,故比干墓被看作是这两条“龙”所戏的“宝珠”。风水先生们称道是天赐的“万年吉地”。
         墓前台阶两旁的地上是一片空而无心的野菜,原是比干的七窍丹心而化成,三个叶,没有心,俗称“没心菜”。传说,比干在朝歌被纣王剖腹摘心后,牵过自己的快马骑上,飞也似地向南,直奔心地(即今新乡)要安一颗新“心”,然后再与妲己斗。他刚跑了十几里,路过一个村子,肚里的肠子流了出来,拖在地上,后来这个村就被叫做拖肠屯,即现在淇县的“常屯”村。比干不顾肠子拖地,继续往前跑,又到一个村庄时,拖拉在地上的那段肠子被蹲断了。人们为纪念之,把这个村子叫“蹲肠断”,也就是今卫辉市(汲县)的“顿坊店”村。他又跑了8里路,行至牧野荒郊,又饿又渴,已精疲力尽,见有个老妇在挖野菜(这老妇就是妲己所变),便上前问到:“老人家,你挖的什么菜?”老妇说:“我挖的是没心菜”。这句话正说在比干的心病上,忙问“那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能不能活?”老妇冷笑一声说:“人怎么能和菜比,菜没心能活,人没心不能活!”比干听后,暗自一阵寒心,不由长叹一声,眼前一黑栽下马来。骤然狂风大作,天日无光,飞砂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尸体掩埋于其中(人称“天葬墓”)。而后“没心菜”长遍坟墓周围。
        墓四周的古柏是弯着腰、低着头,被称为“弯柏”和“平冠柏”,也有的柏树自动开裂胸腹,甘愿将自己的心移入比干腹内,希望比干不死,被称为“开心柏”。
        比干墓的这些“弯柏”、“平冠柏”和“开心柏”铁骨铜干,一尽古木风姿和人之豪情。它们受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正气,不屈不挠,或死而复生,或再抽新条,侠肝义胆,令人敬佩,实为中华大地之罕物。总之这里的菜、树都没有心,象征比干为国忠贞,耗尽了心血。
        上午10点整,人们怀着沉重心情离开了比干庙,驱车再游潞王陵。车上俾人思索再三由感而发“无心悲”小诗一首:“比干墓周古柏垂,树菜无心社稷危。苦谏直节难匡政,武王举义凯歌催”。
                                                       2002年10月30日夜草笔